热闹的剧场上,广受好评的舞台剧《枪战》正如火如荼地表演着。身穿华丽礼服的黑律师在饮下一口剧毒的酒之后,毙命于如火如荼的舞台下。“当前侦探文学的时尚都是习惯把读者放到一个首席侦探的位置上。我已经就这一点劝说埃勒里·奎因先生允许在《罗马帽子之谜》中插入对读者的挑战:是谁杀了蒙特·菲尔德?凶手怎么达到了目的?侦探故事的研究者现在拥有所有有关的事实,在故事的这个阶段应该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了确定的结论。”
2019年春天,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,我满怀对于奎因的崇敬和二百分的期待,斥“巨资”购入了早已绝版的这本书。因为是最后一个学期,所以基本上没有课。看完的那天我在天台上抽便宜雪茄,我看到凶手的第一反应是:嗯?这人是谁来着?
一个奎因工作,一个奎因搜查
(资料图)
埃勒里·奎因是一对表兄弟曼弗雷德·李和弗雷德里克·丹奈的合称笔名,同时也是他们笔下的一个名侦探的名字。之所以采用这种设计,我推测是因为故事中的奎因也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。故事不止一次地写过他现在正在创作侦探小说,甚至在《埃及十字架之谜》的结尾,他都说了“来把这本书编辑出版吧”。而且每本书的开篇都有一段一个名叫J J McC的人的自序,这位McC大哥是故事里的奎因的好朋友,他经常从奎因手里借案件记录看,然后帮助奎因将这些手稿改写为通俗的小说。因此,我们也可以认为奎因故事的作者在现实中是作家奎因,在故事里是侦探奎因。这真是一对铁血大直男才会想出来的设定。
《罗马帽子之谜》出版于1929年,跟很多作家一样,在写这本书时候奎因兄弟也还没想过要当全职作家,但这本书的口碑还算得上是很不错,所以他们也就有了继续创作的想法。奎因的作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,从1929年的这本书到1935年的《西班牙披肩之谜》是他的第一时期作品,这个时期包括13本书,其中有九本以侦探奎因为主人公,这九本书的标题都是“一个国家+一个东西+之谜”,所以通称为国名系列。另外四本的主人公是哲瑞·雷恩,名字里都带个悲剧,因此通称为悲剧系列。悲剧系列姑且不提,国名系列全部都是罗马+帽子+之谜的这个格式,其实这也是一个特别强迫症的设定……
埃勒里·奎因第一时期的风格就是,冷静,逻辑,优雅,严谨。他这13本书可能有那么两三本带点争议,但剩下的都是侦探和作者的破案竞赛,说是奎因给读者下的挑战书也不为过。看他的书,那就是得把自己当成侦探,埃勒里和雷恩知道的东西都会告诉读者,就要看看读者是不是能在凶手被抓获之前推理出结果。在往期的专栏里我不止一次讲过这种模式有多酷,我也在当时的文章里对阿加莎和乱步的一些作品大加赞赏。但是论这种竞赛的纯粹性,奎因比他们两个更单纯,更直。
奎因笔下的人物仿佛都没有情绪,他们难得的喜怒哀乐基本上都是跟案件的进展挂钩,而且完全不重要,从来都没人会意气用事;奎因笔下的人也几乎没有人性,他几乎是不会去描写凶手的心理,他只关注谜题的破解;而且奎因笔下的犯罪也都平平淡淡,绝对不会有任何血腥、猎奇的元素,不会用刺激的场景吸引人的眼球,完全就是用逻辑和谜题来征服读者。很多人看奎因的书都觉得过于枯燥无味(尤其是奎因前几本书的文笔确实是有点成问题),包括我在看第一本书时候也对这些繁琐的搜查腻味了好久。但是等我看到第二本时候,我就已经彻底被奎因所折服了。他是一个永远冷静的逻辑之神,他关心的只有谜题。人性的丑恶,社会的问题,人物的七情六欲他都不是特别感冒(甚至是一点都不感冒),甚至连作案的动机在他的书里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。我入推理坑的最开始,看的就是这样一个纯粹而单纯的作家,不得不说对我看推理小说的影响很大,甚至对我看待事物的三观都有所影响。
回到这本书上来,我对《罗马帽子之谜》的评价不低,但是放在奎因第一时期这13本书里,算是比较一般的。它直接展现了奎因的强项,但是弱点也暴露了一些。
故事开场发生在剧院里,就在演员们如火如荼地表演、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时,命案发生了,一个观众死在了座位上。然后奎因父子赶到现场开始调查。理查德·奎因老爸是一位老警察,而埃勒里·奎因是他在警局里实习的聪明儿子。故事开始了相当之漫长的搜查:先是给你详细地说了一下这个剧场的构造,有几个出口,有几层楼;这个剧场里的人物都有谁,比如老板是谁,领座员是谁,卖小吃的是谁,卖票的是谁,演员是谁;然后奎因老爸下令:警官A,你去封锁出口,警官B,你去搜身,警官C,你去安抚群众,警官D,你去挖地三尺找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东西,警官E,你去配合法医验尸,而我去找当事人了解了解情况……然后奎因父子把每个重要的当事人都跑了一遍,你是干嘛的?当时在干什么?对死者有何了解?……每个人都过一遍之后,ABCDEFG跑回来了,A发现了这些这些,B发现了那些那些,C什么都没发现,D也什么都没发现(什么都没发现其实也是一种发现),E发现了一点东西……奎因老爸看看儿子,儿子陷入了思索,然后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。好!A你去搜查这方面的东西,B你去搜查那方面的东西,其他人继续,安抚群众,封锁出口,……
我第一遍看,看到一大群警察一个个从警官身后蹦出来,各司其职、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、奎因老爸跟打RTS游戏一样把每个兵拉到相应的位置上、还时不时地搞搞微操的时候,我脑袋“嗡”一下子,可见奎因不仅是优秀的侦探,还是一位出色的领导,一位一流的管理型人才,这也太硬核了吧!侦探小说里的警察一般不都是笨蛋吗!其实如果读者不太吃这套,看这些剧情恐怕是会很无聊的。但是我得说真的太严谨了,现场的所有蛛丝马迹,所有鸡毛蒜皮,统统都在读者,也就是侦探的眼皮子底下,如果有什么漏过的,那必然是一个相当优秀的、能够经得起这么多轮搜查的障眼法。我的评价就是:可能确实是读起来比较吃力。但是好看,需要沉下心去慢慢读。可能这些搜查什么东西都没发现,什么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。但是在奎因的书里,这些“无用功”必须存在,这样才能保证公平性。
之前我说了“什么都没发现其实也是一种发现”,正是因为这个案子的突破口,就是“没发现”的一个东西。就是标题里的这个帽子。剧院里都是衣冠楚楚的观众们,穿着合乎礼仪的衣服,戴着符合规矩的礼帽,偏偏就这位死者他的礼帽没了。过去在剧院看戏、出入这种上流场合都是有严格的着装要求的,所以死者不可能是没戴帽子就进来了。而且售票员也印证了这一事实:所有人进来都戴着帽子,没有不戴帽子就进来的人。死者中途出去买了一次饮料,据卖饮料的小哥说,死者出去时候帽子好好地戴着,回来时候也戴着。然后奎因警官指挥的搜查结束了,在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无人认领的帽子。每个人的帽子都好好戴在头上,且符合他们的尺寸。没有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里头能塞下这么大一个帽子,而且没有任何看上去好像是帽子被破坏的碎片,掘地三尺也找不到这顶帽子的一根毛。
可能很多人就会觉得,不就是一个帽子嘛,跟这起案件一点关系都没有。凶手是被毒死的,帽子丢了也就丢了,可能是售票员或者饮料小哥记错了。但是这样想的读者可能确实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帽子不见了,那必然说明它被人藏起来了。可能是死者把它藏起来了,可能是凶手把它带走给藏起来了,也可能是一个支线人物出于某种原因带走了这顶帽子。而且一定是精心地藏了起来,不然不可能查了这么半天都找不到。那么好好的一顶帽子,为什么要藏起来?它上边能有什么秘密?如果真的是凶手把帽子给带走了,我们都知道凶手杀人一个环节都不能错,任何一个疏忽都会造成纰漏,而即便这样,他也要处理这顶帽子。那说明帽子上头必然隐藏着关键的事实。
这本书前四分之三的部分,就是:搜查剧场。封锁剧场。搜查死者的家。探访每个嫌疑人,有甲乙丙丁,每个人都不厌其烦地把他一户口本盘查出来,这几天从早到晚都在干什么也查出来,然后调查进度一度就陷入了僵局。其实这个时候可以推出哪个人物最可疑,但是逻辑上还差一条:不能把他指认为真凶;不能证明其他人不是真凶;也不知道他把帽子带走的原因。直到发现了帽子为止——这个帽子去哪了,故事最后给出了一个还算是比较合理的解释,而且它还真就决定性地暴露了凶手的身份和作案动机。故事就到了“挑战读者”环节,奎因给读者下了战书,现在埃勒里知道的事实读者也都知道了,埃勒里已经根据这些事实推理出了凶手,读者也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。后边的不到四分之一本书就是埃勒里将凶手捉拿归案,然后给大家说了自己的推理思路。埃勒里的推理每次都会说上好几十页,严丝合缝,丝丝入扣,就跟写论文一样,工整,严密。读起来是纯粹的享受。
从硬核的角度来讲,这本书不论是逻辑还是查案过程,都是硬的,即便是放在奎因第一时期的13本书里,都是水准之上的作品。它最大的缺点有一个,就是真的有点太硬了,这时候奎因作为新人作家还有点缺乏取舍,对于繁琐的、无意义的搜查浪费了很多篇幅,消耗了很多字数但却没有相应的价值。这点在后续的作品里有了很大的改观,但对于啃不动这种繁琐情节的读者来说依旧过于难读。此外,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扁平,这位凶手真的有点太空气了,以致于我读完的第一反应不是“原来是他”,而是“他是谁”。但是,这份对于读者的挑战书的含金量还是有的。因为在埃勒里抓住凶手之前,读者知道的跟埃勒里知道的完全一样。就算读者没注意到这点,故事该说的也还是说了,只是在引导读者注意力上做得比较失败——但是真把读者往“正确”的方向上引导,读者就直接猜出真相来了不是吗?
真正看过13本奎因第一时期作品、看过《罗马帽子之谜》的读者里有一多半都不喜欢这本书,但我觉得瑕不掩瑜,绝对还是瑕不掩瑜。这本书虽然是奎因第一本书,但是最好还是放到后期、习惯了奎因的思维逻辑方式以后再看,会更容易猜出凶手是谁来。但也可以考虑第一本看,因为确实是有一种游戏开头就打boss的感觉。可能有点劝退,但不可否认我当初“这也太硬核了吧”的体验也是实打实的。这本书我给8/10分,在奎因第一时期作品中排在中游的位置。奎因第一时期实在是出了太多佳作了,说是神作遍地走也不为过,这本上乘之作简直就成了平庸之作。
下一本正式进入30年代。1930年阿婆的《神秘的奎因先生》。这本是挺冷门的一本,但是我很喜欢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